肛脓肿成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警惕这种ldquo绿色癌症rd [复制链接]

1#
现在这个季节温度升高食物很容易变质一些人不小心吃了变质的食物就出现了拉肚子的情况当然,一般去一两趟厕所症状就会消失但是,有这么一群人一旦开始拉肚子就会无止尽同时还可能会出现腹痛、呕吐、便血、发热等症状他们就是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小郑,一位饱受炎症性肠病折磨的患者。几年前,因为反复发热1个多月,体温最高达到38.5℃,每天拉肚子2-3次。为此,医院就诊,但情况却一直未见好转,后转至我院就诊。医生先后为他开了强效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体温稍有好转后便出院了。没想到不到两周,小郑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到40℃,一天拉肚子6-7次,甚至出现血便,体重也由原来的68kg下降到了56.2kg。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小郑的整个结肠和小肠末端见多发0.2cm-2.0cm大小不一的溃疡,诊断为克罗恩病,后转至消化内科进一步治疗。▲治疗前▲治疗后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向荣接诊后,为他进行系列检查后,进一步确定了克罗恩病的诊断,并排除了禁忌症后予相应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郑不发热了,体重也慢慢增长了。如今的小郑体重75kg,大便每天1-2次,结肠镜复查见疤痕样改变,结肠和小肠末端的溃疡基本消失。

引起炎症性肠病的原因有哪些?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肠道免疫失衡有关。?环境因素近几十年来,全球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北美和欧洲,近十多年来,我国发病率明显增多。脑力劳动者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这一疾病谱的变化,提示环境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吸烟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关系密切,口服避孕药患者克罗恩病的危险性增高,与用药时间呈正比。阑尾切除者和母乳喂养者患炎症性肠病的危险性低于对照组。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善,人们接触致病菌的机会减少,消弱黏膜屏障作用,以致针对病原菌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遗传因素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具有遗传倾向,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0-倍,单卵双胎显著高于双卵双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0%和3%,克罗恩病的发病率分别为30%和7%,表明炎症性肠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的单卵双胎均发病,提示非遗传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已被证实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相关。?肠道微生态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与正常人不同,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必须在肠道微生态存在的前提下才发生炎症反应,抗生素治疗对某些炎症性肠病的患者有效,这些都说明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免疫失衡多种因素引起免疫细胞激活,炎症因子分泌增多,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失衡,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屏障功能损伤。

炎症性肠病有什么常见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患者可能饱受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或里急后重(反复如厕)的折磨。克罗恩病多见于青少年,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也可伴随发热、肛周脓肿等表现,严重时会有肠梗阻、肠瘘形成,还可有关节、皮肤黏膜、眼、肝胆、血栓等肠外表现。

炎症性肠病该怎么治疗?

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和药物,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不仅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更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20年来该病在我国发病率在我国呈日益增高趋势,已逐渐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预计到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将达到万人,而最容易中招的就是15-35岁的年轻人。炎症性肠病因其病情特点尤其需要综合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以及特异性的治疗方案,本病的诊疗一直是消化病领域的难题。炎症性肠病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现在很多病人被确诊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很多患者甚至出现了肠道穿孔、梗阻、大出血的情况,治疗的难度也会很大,并且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炎症性肠病患者被误诊为肠炎、肠结核、肠道恶性肿瘤等疾病,延误了病情。炎症性肠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中*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肠穿孔、肠梗阻等严重的并发症。温医大附一院IBD团队由消化内科陈向荣副主任医师带领的IBD团队,致力于炎症性肠病、肠结核、肠白塞以及肠道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治与全程管理,从肠道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化治疗、内镜下微创治疗,为患者提供多方面全程科学精准的管理。本团队有IBD专科医师亲自操作的胃肠镜、小肠镜、胶囊镜、超声内镜等内窥镜检查,能更精准把握病情;另外我院建有以本团队为主导的、多学科(风湿免疫科、结直肠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共同参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和疑难肠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通过定期会诊形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或多学科联合执行治疗方案。▼往期精彩回顾▼

19岁小伙子长“妊娠纹”,还不断长胖,咋回事?请小心这种病…

得了乙肝,不知道这些,可能会坑了宝宝!扩散!温医大附一院年劳动节门诊、体检安排来啦!出院也可以用手机结算啦!*点击标题查看文章内容*来源:消化内科文字:金瑞放编辑:王坚连审核:陈坛辀、*丽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