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冠脉支架集采之前,医院的心内科喜欢搞介入,因为这玩意是真的赚钱!心内科的介入医生明面收入不高,但灰色的真的不少,独立上介入手术的高年资医生,整体收入上万真不是什么难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吸引了大量心内科医生投入其中,从而使得中国的冠脉介入水平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光从操作技术、操作经验和操作例数来讲,医院的心内科医生都可以吊打欧美,经常有教授飞去欧美做技术展示,也经常有东南亚国家的有医院的心内科做手术。无他,唯手熟尔。每年万根支架的植入量,中国心内科医生的介入技术早就练得神乎其技,财富与手艺齐飞,绝对的人生赢家。02可惜好花不常开,带量采购一声炮响,轰塌了无数心内科医生的财富梦想。短期来看医保省钱了,患者实惠了,但是长远来看,隐患多多,细思极恐。一个冠脉介入手术,从股静脉穿刺造影,到放入支架到妥善位置,全程都要吃射线,虽然有所谓的铅衣防护,但是不可能完全没有影响。长期暴露在射线下,除了秃顶、白发之类的情况,还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网膜出血或者诱发癌症等情况,真的是拿命去拼。所以还真别羡慕人家挣得多。但是集采之后,支架咔的一下只要块了,还不够科室四个人去吃顿海底捞的,年入百万肯定是不要想了,但是一台手术吃的射线并没有任何减少。所以高年资的医生,能不做也就不做了。曾经挤破头往冠心组钻的年轻医生,现在能不学也就不学了,在先心组搞搞研究不香吗?长期以往,能熟练操作一台介入手术的医生怕是会越来越少,要么一台手术排很长的时间等医生的档期,要么自带块的支架去国外找医生做手术。03高耗集采是一场寻找空间与堵住漏洞的战术博弈。有人寄希望于FFR、IVUS/OCT、DCB之流接过冠脉支架的大旗,成为心内科收入的下一个顶梁柱。这就有点tooyoungtoosimple了。对于FFR、药物球囊等这些高耗的后起之秀,医保态度应该很明确:冢中枯骨,早晚必擒之!直到,冠脉介入手术机器人出现了。年3月,国内冠脉介入领域某超级大牛,操作某国际器械巨头的介入手术机器人,在海南完成了其在国内首例冠脉介入手术,该新闻引起朋友圈无数刷屏。介入手术机器人,其核心功能是使得医生不用穿着厚厚的铅衣、顶着射线站在手术台边操作了,而是可以坐在手术室隔壁坐着,远离射线和铅衣,气定神闲地通过遥控手柄把手术做完。之所以说这玩意有前途,倒不仅仅是射线的伤害可以避免或者医生的劳动强度可以降低,关键是有了新的创收方式。一台手术下来,除了已经白菜价的支架和聊胜于无的手术费,手术机器人开机费得收吧,机器人总得有些零零碎碎的耗材吧?一来二去,整体收入虽然距离冠脉支架集采之前的巅峰时刻还是有差距,但是吸引青年才俊继续投身介入术式的研习应当是足够了。05更重要的,是可能没有集采之忧。因为可以设计成根本就不进医保,何来集采?未来画面可能是这样的:客官您要放冠脉支架?得嘞,我给您介绍下。套餐一:医生手工植入支架,按照DRG规定,手术费加耗材全包1块,但是要下个月才能做,因为弊院仅剩两位老先生还能熟练手工放支架,档期已经排到下个月了;套餐二:手术机器人植入支架,医生充足,明天下午可以手术,但是要自费加价XXXX元;客官,您选哪个套餐?肯定有人会跳出来说这不合理。但是你去理发店剪个头,Tony老师给你假模假样捣鼓个把小时,也没用什么高值耗材,最后收你几百甚至上千,你也没说不合理。这是一台救命的手术,真的就不合理吗?06其实,冠脉介入手术机器人也不是什么新东西了。甚至在支架集采之后,大家都看到了机会,蓝海有点变红的意思。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在国家项目资助下,研发中国首款血管介入机器人,并成功完成全脑血管造影临床手术
年12月,我国“鲁班”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脑血管造影(DSA)手术,在首都医科医院完成。
年9月,专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奥朋医疗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年10月,微创医疗与Robocath公司签协议,成立介入医疗机器人合资公司。
年11月,唯迈医疗携自主研发的介入机器人亮相于北京某展会。
年12月,德诺医疗战略合作伙伴济时资本宣布,已完成对全球首个全耗材式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公司Endoways的控股收购。
年3月,西门子旗下Corindus血管介入机器人正式在中国海南开展手术。
07如之前所说,高耗集采是一场寻找空间与堵住漏洞的战术博弈,在不断突围与堵截之间,或许可以触发技术的进步。至少,在*策和市场的挟裹之下,冠脉介入的变革已来,且看鹿死谁手。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