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Goldman’sCecilMedicine(25thEdition)
导读:*芙萌、张洋、王熙朋
前言
年2月21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炎症生物学课题组如期开展了因疫情致使不能返校的第五次“居家读书会”。本次读书主题主要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从核心器官肺入手,对肺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初步的学习与探讨,主讲人除了本课题组的*芙萌博士以外还请到了西安交大二附院儿科呼吸病组的张洋医生,二人分别从基础与临床两个角度来对呼吸系统做以讲述。最后,还有王熙鹏硕士对哮喘病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病理学切片的展示。
?
一.肺的组织结构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肺包括实质和肺间质,肺实质包括导气部和呼气部两部分。导气部包括各级小支气管、细支气管(ψ<1mm)、终末细支气管(ψ0.35~0.5mm);呼气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囊和肺泡。肺间质包括肺泡隔和血管。图1.肺解剖图
二.肺的功能
2.1?呼吸
呼吸的定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且同时进行的环节组成,即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其中,外呼吸指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由循环血液将O2从肺运输到组织以及将CO2从组织运输到肺的过程。内呼吸即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算在内。
2.2常见肺功能检测内容
1.?肺容量:主要看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补呼气量(ERV),残气量(RV)和残气/肺总量%(RV/TLC%)
2.?通气功能:分钟通气量(MV),用力肺活量(FVC)[含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第一秒最大呼气率(FEV1%=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最大通气量(MVV)
3.?换气功能:CO弥散量,血气分析,V/Q比
4.?小气道功能检查:流速-容量环(F-VLoop)-参数有PEF,MEF75,MEF50,MEF25,MMEF75/25
5.?少用:呼吸系统各种阻力(IOS法),顺应性,呼吸功。
?
2.3?肺容量的临床意义
1.?肺活量(VC):=IC+ERV。临床判断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为衡量指标。个人同一时间内重复性误差:P<5%
VC诊断分级标准:
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80%者:正常,60-79%:轻度降低,40-59%:中度降低,<40%:重度降低
2.?残气量(RV):最大呼气后,肺内剩余的气量。肺限制性疾患残气量减少,阻塞性疾病残气量增高
3.?功能残气量(FRC):平静呼气后或在PEEPi水平时肺内所含的气量=ERV+RV
4.?肺总量(TLC):由VC+RV构成。正常人RV/TLC%一般<35%,但老年人可达50%
肺总量减少:肺部或胸廓限制性疾病
肺总量增加:阻塞性疾病
5.?RV%(残气/肺总量%):占预计值的%>10%即判断有肺气肿。
?
2.4?通气功能的临床意义
1.?每分钟通气量(MV)是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VT×BF(呼吸频率),因糸坐位检测,数值变化较大。静卧位所测:10升示通气过度,﹤4L示通气不足
2.?用力肺活量(FVC)是深吸气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气量。
正常人FVC=VC,有气道阻塞时,FVC﹤VC
临床上常用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FEV1)应﹥1.2升,若﹤1.2胸外手术禁忌
一秒率(FEV1%)其正常值大于75%,判断通气障碍性质
阻塞性通气障碍:FEV1%,FVC均减小(﹤70-60%)
限制性通气障碍则增加(FEV1%﹥80%)
3.?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MMEF反映的是呼气的非用力部分,至一定程度用力时流量恒定不变,流量的↓大小取决小气道的直径,反映了小气道气流阻塞。比FEVF1,FEV1%能灵敏地反映小气道阻塞情况。
4.?最大通气量(MVV):是以最快呼吸频率和最大呼吸幅度呼吸1分钟取得的通气量。测定时间一般取12s,乘5取得。MVV决定于胸廓,气道,肺顺应性,和呼吸肌力量等综合因素,注意人为误差。
阻塞性障碍MVV↓;限制性障碍MVV正常或↑
?
三.肺的呼吸功能障碍
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肺的呼吸功能障碍可分为肺换气功能障碍和肺通气功能障碍两种。
3.1?肺换气功能障碍
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可表现为V/Q正常的肺泡通气量代偿性增加,而二氧化碳的弥散速率约为氧的21倍,而且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呈线性,只要正常肺泡通气量增加,即可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其结果表现为:PaO2下降而无PaCO2升高。(2)弥散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弥散功能障碍极少是惟一病理因素,疾病过程中弥散功能障碍往往总是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同时存在。
肺换气的功能发生障碍后,经过肺通气进入肺泡的空气不能于肺血管之间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会导致低氧和高碳酸。临床上常可用吸氧纠正低氧血症,也可用吸氧是否能纠正低氧血症来识别是弥散功能障碍所致低氧血症抑或动-静脉分流所致的低氧血症。
3.2?肺通气功能障碍
肺通气功能障碍可分限制性通气不足与阻塞性通气不足两种类型。(1)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张缩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通常吸气运动是吸气肌的收缩引起主动过程,呼气则是肺泡弹性回缩和肋骨与胸骨借重力作用复位的被动过程。主动过程容易发生障碍易导致肺泡扩张受限。其主要涉及呼吸肌、胸廓、呼吸中枢和肺的顺应性,前三者的障碍可统称为呼吸泵衰竭。(2)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的气道阻力增高而导致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正常人可借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而氧耗量增加的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肺泡氧分压不断提高,缺氧亦难缓解。
?
四.哮喘
哮喘被定义为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流行病学显示,哮喘是极其常见的疾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世界哮喘患病率增加了45%以上,增加最多的是那些近期以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国家。许多数据表明,在农业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患哮喘的风险比在城市环境中长大的儿童要低得多。
遗传学角度来说,哮喘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其特征为:①外显不全?②遗传异质化?③多基因遗传?④协同作用。
在病理学上,支气管镜和活检所描述的轻度哮喘的病理特征是粘膜水肿和充血,粘膜充血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呈现TH2表型。而在严重的慢性哮喘患者中,则存在气道腺体、表面和腺分泌细胞的肥大和增生,以及气道平滑肌的增生。对哮喘患者气道的形态学研究表明,气道壁的增厚可以增加气流阻力,增强气道反应性。
临床上对哮喘的诊断有许多检测标准,如对肺功能的评价:在哮喘发作期间,肺活量的气流率下降是主要的肺功能异常。患者的呼气高峰流量(PEFR)、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R)均明显下降。此外还有呼出气体中NO的浓度、血清中IgE的含量、以及重度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血气分析。
?
?
任家骏、李梦瑶、张文涛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