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金昶教授科研团队宣布: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一项新发现,中国传统的针刺疗法,可以为肿瘤化疗药物导航聚焦,有望造福肿瘤患者。此科研成果有望为我国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打开新局面。
FrontiersinOncology杂志(IF4.)日前在线发表*金昶教授科研团队撰写的,题为Electro-AcupuncturePromotesAccumulationofPaclitaxelbyAlteringTumorMicrovasculatureandMicroenvironmentinBreastCancerofMice的研究论文,详细披露了这一科研成果。
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瘤周围刺联合紫杉醇在干预后2小时时点能够通过调节肿瘤微血管和微环境促进肿瘤局部药物浓度的富集。研究负责人*金昶教授表示“针刺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灵感来自于临床,本项研究为瘤周围刺联合化疗增效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针刺联合化疗的研究方向中,我们临床已经开展针刺配合低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降期保肛、针刺配合肺癌化疗降期手术以及针刺配合难治性卵巢癌化疗增效等工作,目前进展顺利,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需要强调的是针刺与化疗结合开启了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一种新模式;同样瘤周围刺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肿瘤微环境治疗后动态变化的具有原创性实验模型。”
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中国应用数千年。据WHO统计,针刺已经被全球至少个国家接受,并作为重要的非药物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治疗中。*金昶教授团队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研和临床,在针灸肿瘤治疗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Drugdeliverysystem,TDDS)指一类能够使药物浓度聚集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尽管近年来,TDDS围绕给药载体、给药途径、靶向动力及部位等方面开展的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靶向给药的研究依然还存在载药量小、稳定性差、工艺复杂、载体筛选有限等问题。
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一种女性恶性肿瘤,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约占所有乳腺癌病理类型的15%~20%。TNBC具有预后差、复发率高、转移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已成为近年来乳腺癌研究和
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中国应用数千年。据WHO统计,针刺已经被全球至少个国家接受,并作为重要的非药物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治疗中。
近日,北京中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金昶教授科研团队在FrontiersinOnc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Electro-AcupuncturePromotesAccumulationofPaclitaxelbyAlteringTumorMicrovasculatureandMicroenvironmentinBreastCancerofMic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瘤周围刺是否能够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瘤体紫杉醇浓度的分布,并进一步在分子水平观察相关肿瘤微血管与微环境的变化。
研究人员首先对4T1乳腺癌荷瘤小鼠在麻醉状态下沿肿瘤周围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以疏密波电针干预20分钟,强度以动物未出现明显肢体颤抖为宜。
为动态观测紫杉醇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代谢规律,研究人员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了尾静脉注射荧光染料cy7标记的紫杉醇后,小鼠体内荧光强度的变化。研究发现从0.h开始肿瘤区域荧光强度逐渐增加,2.h-4.h前后达到高峰。初步提示紫杉醇在电针瘤周围刺干预下更容易进入肿瘤组织,产生聚集效应。
基于活体成像结果,进一步通过药代动力学分析药物代谢分布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比,瘤周围刺组在针后0.5小时和针后2小时肿瘤组织紫杉醇浓度显著增加,达峰较早,半衰期较长,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较大,肿瘤组织Te(EATG)/Te(TG)=1.,表明电针增加了紫杉醇在肿瘤中的富集;瘤周围刺组心脏、肺脏、脾脏和肾脏的AUC均小于对照组,表明电针瘤周围刺减少了药物在以上非靶组织的累积。
基于瘤周围刺在干预后2小时4T1移植瘤瘤体紫杉醇浓度达到最高,研究人员后续检测该时点瘤组织凋亡情况发现:瘤周围刺联合紫杉醇比单纯紫杉醇干预显著促进4T1瘤组织的细胞凋亡。
肿瘤化疗药物浓度富集与肿瘤微血管和微环境密切相关。研究人员从分子水平对这两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和观察。结果发现:瘤周围刺在不促进肿瘤微血管总体增殖的情况下,促进分化成熟的血管数量增多。同时通过提高血管周细胞的覆盖率,促进基底膜完整性,通过影响肿瘤微血管的血管正常化和肿瘤微环境提高肿瘤局部紫杉醇浓度。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针刺是否促进肿瘤转移进行了初步评估,通过观察模型小鼠肝、肺组织病理切片和肿瘤组织NM23抗转移基因的表达发现,电针瘤周围刺联合紫杉醇治疗尚未发现有提高4T1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瘤周围刺联合紫杉醇在干预后2小时时点能够通过调节肿瘤微血管和微环境促进肿瘤局部药物浓度的富集。研究负责人*金昶教授表示“针刺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灵感来自于临床,本项研究为瘤周围刺联合化疗增效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针刺联合化疗的研究方向中,我们临床已经开展针刺配合低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降期保肛、针刺配合肺癌化疗降期手术以及针刺配合难治性卵巢癌化疗增效等工作,目前进展顺利,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需要强调的是针刺与化疗结合开启了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一种新模式;同样瘤周围刺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肿瘤微环境治疗后动态变化的具有原创性实验模型。”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