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中医,王维德字洪绪,曾祖若谷,善疡科,延寿之术;治痈疽阴阳立论,针药辨虚实。维德综其法,通六爻音律,精外科,又擅治内妇儿科之疾,誉重医林。清-乾隆五年()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世称“全生派”。三百年来,经毕法、许克昌、邹五峰、马培之、李前等中医名家传承发扬,影响深远。
临床必读外科经典《全生集》明清学术上独树一帜、影响较大的外科著作有《外科全生集》又名《外科证治全生集》。
王维德,字洪绪,号林屋山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人。世代业医,曾祖若谷,以疡医名,集有《经效验方》,珍为家宝。维德幼承家学,通晓内、外、妇、儿诸科,尤擅长外科疮疡,自诩“治病历四十余年,用药从无一误”。“因思痈疽凭经并治,久遍天下;分别阴阳两治,唯余一家。特以祖遗之秘,自己临证,并药到病愈之方,精制药石之法,和盘托出”,汇编成册,于乾隆五年()刊刻,书名为《外科证治全生集》,又称《外科全生集》。因王氏号称“历症四十余年,百治百灵,万无一失”,所以书名命为“全生”。
《全生集》书成后,传抄广印,深受医界欢迎,尤其在中医外科领域影响巨大,形成以王洪绪学术思想为代表的学派,即“全生派”,在中医外科学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家之学能够形成外科的一支流派,足见其学术价值之高。
王氏力主痈与疽发病机理不同,一为阳实热证,一为阴虚寒证,根据红白两色鉴别,分别施治。“红痈乃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滞;白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凝”。痈疽二者治则均以开腠理为要。“”腠理一开,红痈*平痛止,白疽寒化血行。”
在阴疽治疗方面,首倡阳和解凝散寒的治疗原则,为治疗疽证开辟了新途径。其发明的阳和汤,是治疗脱疽的代表方剂。
对外科消、托两法,有独到见解,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认为托法易导致病情加重,“即流注瘰疬恶核,倘有溃者,仍不敢托。托则溃者虽敛,增出者又如何耶?故以消为贵。”
治法兼顾人身正气,减少病人痛苦,反对轻用刀针,禁用升降二坍筹蚀药。“*在皮里膜外,或应开刀,尚忌深过三分,恐伤内膜。若深入寸许,伤透内腑,病人何能堪此极刑,七恶之现顷刻。
方药方面,贡献家传秘方甚多,均为几代人外科临床经验的结晶,疗效卓著。“所载诸方,皆药到病除,切勿增减”。独创阳和汤、犀*丸、醒消丸、小金丹等,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剂。
阳和汤功效为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现代常用于治疗脉管炎。
犀*丸主治乳癌、横痃、瘰疬、流注、肺痈、小肠痈等证。现代常用于治疗癌症、淋巴结炎、多发性脓肿等。
醒消丸功效为化痰祛湿,解*消痈。主治一切红肿痈*。
小金丹功效为化痰祛湿,逐瘀通络。主治流注、痰核、瘰疬、乳癌、横痃、贴骨疽等。现代常用于治疗癌症。
王洪绪重视痈疡阴阳辩证,治疗上“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以温通为法则,反对滥用刀针等主张。
所载医案,都是作者积累40余年临床经验中的典型病例,不可不读。记有喉证、发疽、瘰疬、痰核、恶核、乳岩、发背、腰疽、流注、横痃、杨梅疮、起肛、痘*、囊脱、阴肿、烫伤等16种病证。
中医外科发展至清代形成三大学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学术思想为代表;心得派以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代表,所以名之为心得派。全生派以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为代表,所以称为全生派。全生派《外科证治全生集》内容简要,立论、辨证、用药均有特色,对中医外科发展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