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在最近讲《伤寒论》的过程中讲到了几个方子可以治疗皮肤病,而现在正好是春天,是皮肤病好发的季节,于是有人问我如何用经方治疗皮肤病,今天就将经方中治疗皮肤病的条文和经验总结分享给大家!
医学大家者,无不是以擅用经方而称道。张仲景之意,其理揆度严谨,其法圆通活变,只要辨证准确,切合病机,应用经方加减就会取得确切的疗效。
经方治疗皮肤病常见方证的条文有:
(1)桂枝麻*各半汤方证
《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各半汤。
按:太阳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故见痒症,用药微出汗,则痒可除,属于表郁轻症,可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
(2)麻*连翘赤小豆汤方证
《伤寒论》第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麻*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按:发*、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少,外感风热之邪,内有湿浊蕴郁,阻于肌表而发。麻*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并举,既可祛风清热,外邪从表而散,又可清利在里之湿热,使内湿从溲道而出,即有“开*门洁净府”之意。可用于荨麻疹,水痘等。
(3)当归四逆汤方证
《伤寒论》第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按:脉细欲绝为血少,血少则手足厥寒,本方证为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可用于冻疮、多形性红斑、皮肤皲裂等。
(4)桂枝加*芪汤方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7条:*汗之病,两胫自冷,……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此为*汗,桂枝加*芪汤主之。
按:营卫不和,水气乘虚袭入,所以有汗出恶风,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瞤动等证,桂枝加*芪汤,调和营卫,散寒逐湿,乃邪正兼理之法。可用于顽固性痒疹等。
(5)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按: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营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薏苡破*肿,利肠胃为君;败酱治暴热、排脓为臣;附子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污脓瘀血俱从大便排出,皮表之病则可愈。
(6)甘草泻心汤方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按:“蚀于上部”提示可用于治疗上焦火热之疾,如痤疮,此乃心胃热*发于面部所致,恰如《内经》所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泻心汤治之。甘草泻心汤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专方。
(7)赤小豆当归散方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按:本方各处内外痈皆可用,赤小豆排脓,其芽得生发之气;当归可治各种恶疮。可用于白塞氏综合征。
(8)升麻鳖甲汤方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第14条:阳*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蜀椒主之。
按:阳*之为病,颜面发斑,类于今之红斑性狼疮,阳*轻浅,利于速散,故用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观方后有云服之“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之功,其阴*去雄*、蜀椒者,以邪*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之为得也,《本经》记载升麻解*,且有透发之功,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9)*芪桂枝五物汤方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按:骨弱肌肤盛,疲劳汗出,腠理开,为风邪所侵,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主要以局部肌肉麻木为特征,脉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不足,《内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芪桂枝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可用于白癜风,顽固性麻木等神经性病变。
(10)木防己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5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按:膈间有支饮,发为喘满,心下痞坚;饮聚于膈,营卫运行不利,故见面色黧黑。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故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
(11)王不留行散方证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5条: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按:由于经脉肌肤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循行,治疗必须恢复经脉肌肤的断伤,使营卫通行无阻,金疮自然向愈,用王不留行散主治,方中王不留行主金疮止血。
(12)大*蟅虫丸方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缓中补虚,大*蟅虫丸主之。
按:血积则不能濡润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营养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蟅虫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则邪除正旺,是以谓之缓中补虚。
(13)苦参汤方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
(14)雄*熏方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第12条:蚀于肛者,雄*熏之。
(15)*连粉方证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8条:浸淫疮,*连粉主之。
(16)蛇床子散方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0条: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17)狼牙汤方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以上是治疗皮肤病的常见方证,从临床观察来看,皮肤病的症状反应可见于六经病各证及各方证,因此经方的各方证皆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病。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不为“病”所困。
然方证对应亦不能离开六经辨证,关于皮肤病的六经辨证更能起到提纲之效。
太阳经辨治
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急性期湿疹等病引起的皮肤瘙痒、面赤,发作时间不定,常无定处或皮损形态多样,有渗出倾向,伴有恶寒恶风、肢节烦疼、头项强痛、局部皮损肿胀不适等症状,为风寒、风热之邪蕴结于肌肤,气血不畅所致。可以麻*、桂枝解表发汗剂化裁,遵无汗用麻*汤、有汗用桂枝汤之旨。
阳明经辨治
痤疮、脂溢性皮炎等慢性炎性皮肤病,或红斑型、丘疹脓疱型酒渣鼻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部,为阳明经所过,伴口渴喜饮,大便闭结,小便短赤等症状,早期多因肺胃热*,炽盛上熏于面所致。可以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辨治。阳明经证的典型表现便是口干欲饮,代表方为白虎及其类方;阳明腑实证之典型表现为便秘,代表方为承气类。
肺和大肠相表里,皮肤病有热证往往伴有大便干结,运用通腑之法,若患者正气尚足,以湿热实证为主多选承气类方剂加用大力子、决明子推陈致新,给邪以去路。
少阳经辨治
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痤疮诸疾和情志不畅相关,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相似,以小柴胡汤加减,热盛者合左金丸;伴有神情抑郁、烘热汗出、夜寐不安者或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进行治疗
太阴经辨治
用药寒凉损伤脾阳,皮损虽暂退却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或是素体脾胃阳虚(舌淡,边有齿痕或胖大)的患者,当辨为太阴病。太阴病之“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即为脾胃中阳受损,升清降浊功能失司进而出现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满、下利等。治疗上以温中化湿扶阳为旨,选用理中辈化裁,颇有成效。
少阴经辨治
因阴血不足、无以濡养以致皮肤肥厚、粗糙干燥、有皮屑脱落或红斑,伴有口渴、心烦失眠等,为少阴病阴亏血热之病机,治以*连阿胶汤清心降火、滋阴补肾。如见少阴寒化如“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虚寒型慢性荨麻疹依此治疗确有疗效。少阴热化,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厥阴经辨治
皮肤病下部虚寒,浮阳上扰之寒热错杂之证,如面部有痤疮、丘疹,油腻化脓,口舌生疮,口干咽燥,同时伴有腰膝酸软,四肢不温,下利诸症,可以厥阴辨治,方选乌梅丸、麻*升麻汤加减。
皮肤病虽为体表病,实为人体内脏不协调的结果。或为先天之本所引发,如遗传基因病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为后天之主所引发,即饮食脾胃不调;或为外感六淫所侵袭,火邪致病如热天暴晒易患日光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灼伤性皮肤病等,寒邪致病如冻伤,湿邪致病如湿疹、脚气、顽癣等,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呼吸道不适易导致牛皮癣;或为内伤所致,包括情志失调,如肝失疏泄常导致痤疮,心情不畅易导致*褐斑。对皮肤病的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整体观,辨证论治。
坚持整体辨证,不能仅仅局限于皮损辨证,古人云“见痰非治痰,见血非治血,识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同样,“见皮非治皮”,尤其当整体症状非常明显时,不能被局部皮损牵着鼻子走。
要透过局部皮疹现象看到内在整体病机本质。有时整体症状与局部皮疹看似毫无联系,实则内在联系非常密切。通过调理人体的内环境,外在的皮肤病也可迎刃而解。经方治疗皮肤病亦要遵循中医基本原理,辨证与方证结合,加减化裁,整体调治,尤其是善后调治更为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